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就一直以为“只读”和“可写”是两个计算机领域的词汇,产生于斯,应用于斯。把一个文档设为只读还是可写,把一张软盘很小心的拨到只读状态。 后来才发现我错了。“只读”和“可写”是从法国当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的《S/Z》中引用而来的一对概念,巴尔特这样定义他所谓的“读者文本”和“作者文本(又译作”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作者文本“使读者无事可做或成为多余物,”只剩下一点点自由,要么接受文本,要么拒绝文本“,读者只能以”屈从的“态度面对文本:”作者文本“则赋予读者一种角色和功能,让他去发挥,去作贡献,要求读者自觉地阅读它,”参与“并意识到写作和阅读的相互关系,给予读者以合共同著作的乐趣。 不管是什么词汇,“只读”和“可写”是1.0和2.0的重要标志之一。WEB2.0之所以让大众热炒,就因为它让广大网民感觉广袤无比的互联网也变成了一张小小的软盘,自己随时可以把它拨到“可写”的状态,那种感觉忒爽。 2.0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在,网民使用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最顽固的1.0模式之一——搜索引擎也开始跟上这个趋势了。 去年炒得热热闹闹的百度阿拉丁计划近期终于上线了。阿拉丁是个什么呢?先看看官方的说法:百度搜索开放平台是一个基于百度网页搜索的开放的数据分享平台,广大站长和开发者, 可以直接提交结构化的数据到百度搜索引擎中,实现更强大、更丰富的应用,使用户获得更好的搜索体验,并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流量。 再说说刘兴亮的几个看法: 1、开始进入搜索2.0时代,标志之一就是搜索引擎结果从“只读”变成了“可写”。我们搜索到的搜索引擎结果不再是完全有百度来提供了,很有可能来自百度以外的人。 2、似乎目前可写还只是被百度认可的个人站长,但百度阿拉丁的一小步就是迈向搜索2.0一大步。目前阿拉丁还只是向个人站长开放,而且这个个人站长还必须有独特资源,而且还要被百度认可。所以准确的说,应该是站长们的搜索2.0时代到来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将来有一天,搜索引擎很有可能会向所有的网民开放。 3、在中国,百度是搜索2.0的先行者;在全世界,Google是搜索2.0的先行者。在Google英文的搜索结果中,用户可以拖拉结果,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目前来说,Google面向普通网民的搜索2.0还很不成功。 4、百度阿拉丁和谷歌整合搜索的比较。猛一看,百度阿拉丁计划和谷歌这两年在力推的整合搜索很像。因为他们都改变传统的搜索引擎结果的老三样:标题、索引和链接,都让都让搜索结果变得丰富起来,都让盲测很难再进行。区别在三个地方:第一,谷歌整合搜索都是自己技术干的活,百度阿拉丁是别人干的,是站长们写进去的;第二,谷歌整合搜索都是整合的自己原有的东西,百度阿拉丁整合的是百度原来没有抓取到的;第三,谷歌的可控性要比百度的好一些。 5、与SNS开放平台的比较。从SNS到搜索,搜索引擎也玩开放平台。二者的本质应该是一样的,都是面向第三方开放平台,自己提供平台,第三方提供内容,共同为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不同的地方在于展现形式,搜索引擎的展现结果更方便一些,更傻瓜一些。网民需要更直接的东西,比如高级搜索里的玩意,99.99%的网民是不会去用的。 6、搜索行业价值。搜索开放平台扩展了现有的搜索引擎模式,是对未来搜索引擎和互联网行业革新。对于独特信息数据的拥有者,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抓取,到现在的主动提交并指定展现样式及位置,解决了老模式下抓取不到、抓取到了无法显示、或显示样式不够合理等问题。 7、产品社会价值。搜索开放平台对站长来说,实现更深一步的优化信息和挖掘信息,提高互动性,促进信息共享,实现最大化的信息价值。对用户来说,找到所求的过程更便捷,满足程度更彻底(比如搜星座等静态的信息或者英超积分射手榜等动态信息,无需再点击一步,就可以在页面上直接看到最精确优质的信息)。 阿拉丁是《一千零一夜》故事《阿拉丁神灯》中的主人公,百度阿拉丁能成为搜索2.0时代的主人公吗?搜索2.0又能成为2.0时代的主人公吗?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两年之后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