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伟大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是什么?
它或许就会诞生于“免费-收费-再收费-再免费――最终是收费体系” 的波动曲线中。这种波动曲线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呢?网民的需求。
就像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一样,互联网的“收费/免费”也会围绕着“需求满足的价值链”进行波动。
这种需求就是网民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价值链就是能够这种需要和想要的即时、互动和持续深入地满足轨迹。“收费/免费”不过是围着这种价值链进行波动的运营模式而己。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研究新媒体,而是研究自媒体――研究网民,研究他的生活形态以及蕴藏于生活形态内的需求轨迹;然后寻找能够接触到这种生活形态和需求轨迹的接触点――亦即渠道;然后就像修好了高速公路后一样,把他们想要和需要的“货”运往他们生活、行走的路上――他们想要和需要的“货”,就是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内容和服务。
民众想要互联网做什么?互联网又做了什么?这中间是否有落差?这种落差是否就是下一个伟大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诞生的泉眼?
这个时代,人们对互联网的期望值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提问很难。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每个人对互联网的期望值都不一样。任何简单地划分都有可能让我们再度陷入以偏概全的困境。
从我自己的体会出发,大多数人对互联网的期望值或许有三个方面。
首先,互联网就是一个“产消合一”的百科全书。做什么都要GOOGLE一下,百度一下,不“爱问”不“知道”之前,决不下决定购买什么或消费什么。我们就是把互联网当成一个百科全书,随时可以查阅,求解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或者找到怎样做的最好建议――而且,我们不仅在使用“百科全书”,我们也在创造“百科全书”――阅读者即创造者。就像维基百科一样。汪丁丁在统计托夫勒《财富的革命》时,说“财富的革命”出现的次数远远没有“产消合一”多(Prosumer)。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所谓的WEB2.0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次,互联网就是一个交往、交流、交易的平台。它可以提供一个空间,让我秀秀自己,认识朋友,做做小生意,在秀出自己的同时还能获取网络财富。
正在在这点上,我们发现互联网已经转型:从“在网上没有知道你是一条狗”,已经正在转变向“我知道你是谁,我也知道你是谁”――或许我的ID会花里胡哨,但是,一堆马甲已经越来越彰显我惟一的个性,比如说,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把自己的照片贴到网上――自己“真人”的照片。ID可以不断变换,但是,“真我”只有这一个。
互联网也从没有“真实”的虚拟空间,正在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年前的淘宝,再到一年前的易物网,再到现在的换客中国网,从买东西到换东西,大到电冰箱,小到换发KA,网络与现实的结合点越来越多,越来越融合。这种结合和融合,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版主聚会,也不是所谓的网络相亲,而是说像淘宝有着越来越多的实体店(特别是在上海)所代表的那样,网络与现实越来越接近。从五年前“网络与生活”密不可分,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网络约等于生活”。
“网络约等于生活”,有两层意思。
第一,在网络上可以完成任何事情。就像2007年,红孩子在地铁里连篇累牍地做的一个广告,妻子让老公出去买袋盐,老公不愿意出去,于是,两分钟内在网上搞掂这件事。互联网能满足你任何需求,就像买袋盐这么简单。
第二层,我再现实生活中看到网络的影子无处不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最要的组成部分。举个简单的例子,交煤气水电费――以前是必须到银行点去交营业厅交,再以前是银行也不能代收,而现,都可以在网上银行上缴纳。电信煤气等“靠”上银行,银行“靠”上互联网……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说明越“靠”近民众的生活形态和需求轨迹,就会越强势――也就越有资本让别的东西“靠近我、依附我”并温暖它――满足网民需要的和想要的。
这个趋势也适合互联网自身的演变与发展。当其他曾经强势的服务或生产集团正在靠近互联网时,互联网本身也正在靠近民众。也就是,当互联网越来越靠近民众的生活形态和需求轨迹时――互联网越来越生活化,或者说,越来越约等于生活时――互联网也就越来越强势。
所以,“互联网约等于生活“的真正意思是: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于生活、甚至是可以替代现实生活的“完整的虚拟空间”。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虚拟人生”并不是互联网真正的未来。互联网的前途在于成为生活延伸和融合的重要一部分。
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是网民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态度。我习惯了使用互联网,但是,我不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对于我观天下事、自娱至乐很重要,但是,离开了互联网,生活仍然如依,因为城市资讯仍然很发达,仍然可以让我观天下事、自娱至乐。网络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但一旦离开它,我仍然过得很好。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可以做“两栖动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经过十多年的互联网生活教育,网民们已经明白:互联网很重要,但是,互联网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互联网现在的形象和内涵,承担不起给我们全部生活的重责大担。
因此,第二个问题,互联网把什么当作自己的未来?是一个完全替代生活的“虚拟人生”,还是相互融合与延伸的“虚拟&现实世界”?互联网把自己当作生活的重要部分,还是要颠覆现实生活――思路决定出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将会决定互联网不同的发展道路。
现在是到了一个对互联网反思的关键时刻了。从“互联网革掉社会生活的命”的先锋立场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泡沫、破灭、重新泡沫化繁荣、逐渐回归理性的曲折发展,互联网现在逐渐有点回过味来了自己到底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那决不是互联网革掉社会生活的命,就像电子杂志要革掉传统期刊的命,新媒体要颠覆传统媒体的未来――互闻网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互联网就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辨认什么是互联网应该做并且能够做的事情,对于互联网的现在和未来极其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